【儀器交易網 專題報道】4月28日4時許,4500米級潛水器——“潛龍三號”安全回收至甲板,順利完成了第2潛次的南海試驗性應用,至此,圓滿完成了本航段總計4個潛次的海試和試驗性應用任務。
在試驗性應用中,“潛龍三號”順利完成了對南海結核試采區的聲學、光學以及相關水體參數的探測,獲得了幾十平方公里的地形地貌數據和五千多張結核區海底清晰照片;“潛龍三號”在水下探測的同時,還實現了母船在附近海域開展其他科考作業,大大提高了母船的利用率,節約了船時;同時,“潛龍三號”成功實現了跨區域探測,在完成結核試采區探測后,長途跋涉幾十公里,航行新區域繼續進行連續探測作業。后,科考隊員在短短的十幾分鐘內完成了4級海況和6級風條件下的快速回收。
“潛龍三號”試驗性應用的圓滿成功,標志著其已經具有連續開展業務化探測的能力,必將在未來的深海資源勘探中發揮更大、更重要的作用。
“潛龍三號”在整個航段中展現了出色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在各項技術指標測試驗證中有新突破:zui大續航力創深海AUV單潛次航程新紀錄,總航程156.82公里,航行時間42.8小時,滿足續航力30小時技術指標要求,大大提高了單潛次試驗探測面積;zui大速度達到3節,滿足zui大速度2.5節技術指標要求,進一步提高了潛水器抗流能力;潛水器試驗全程工作穩定、可靠,4個潛次試驗成功率達,提高了試驗探測效率。
“潛龍三號”在試驗性應用階段對作業模式有了新突破,創建了單潛次從多金屬結核試采區長途跋涉幾十公里到環境參照區的跨區域作業模式,節省了船時,提高了探測效率;由于“潛龍三號”良好的穩定性,在水下工作期間創造了“大洋一號”母船船載地質取樣裝備同時作業的新模式,有效節省了船時,提高了作業效率。
上一篇:中科院儀器研制委員會會議召開